每年春季,北運河畔的桃柳堤上,萬餘株桃花競相綻放,燦若雲霞、美不勝收,成為市民遊客踏青遊玩的首選之地。近年來,紅橋區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旅商融合發展,用文化賦彩群眾幸福生活,“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的紅橋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依水而生、因桃而美”,紅橋區歷史人文、古韻今風交相輝映。
紅橋區北運河畔是子牙河與南運河、北運河的交匯處,約定俗成稱為“三岔口”。先有三岔口,後有天津城。有書記載:“金代以前,漁民、農夫和曬鹽工們聚集在三岔河口形成了自然的村落。金、元時期,需要從南方走水道,運輸大批糧食以維持運轉,史稱漕運。”作為大運河北端唯一一座依河傍海的城市,三岔口在漕運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汩汩流淌、奔湧不息的運河水,不僅滋養著一草一木和兩岸人民,也見證著這片土地幾百年的時光變遷。
“曉日三汊口,連檣集萬艘”元代詩人張翥的生動描述見證了這裏的繁榮。隨著海運漕糧發展,水旱碼頭、物資交流、五行八作在三岔河口興盛繁衍,這裏形成重要的商品物流集散地、漕糧轉運樞紐、水陸碼頭和繁華市鎮的綜合功能。金、元、明、清四代的天津衙署都坐落在這一帶。南運河邊天子津渡遺址公園裏,那塊“天子津渡”的景觀石更是再現了燕王朱棣在此渡河南下的史實以及“天津”城市之名的由來。
往來的鹽糧、熱鬧的市井、興盛的城鎮,拉動了政治、經濟與商貿的發展,促進了文化和教育的勃興,也積澱出深厚的歷史底蘊。天津最古老的商業第一街、最早的鑄鐵手工作坊、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等均由此誕生。
運河奔騰,水光瀲灩,川流不息的三岔河口見證著歷史風雲際會和城市日新月異。
如今的紅橋,雖已不見來往繁忙的船隻,但熠熠生輝、厚重多元的運河文化和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的運河精神始終引領著城區前行。依託深厚的歷史積澱、豐富的文化遺存、優美的生態環境以及良好的商業、工業、教育基因,這裏正成為一方宜居宜業宜學宜樂宜養的“都市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