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立驌/高雄報導
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正式上路,碳排放已成為台灣出口企業無法迴避的新門檻。加上2025年將成為台灣邁向淨零轉型的第一個關鍵落地年,從大廠到中小企業,紛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許多製造業者私下坦言:「我們不是不做碳盤查,是根本找不到會做的人。」
今(2025)年3月,由台灣經濟研究院舉辦的「2025前瞻淨零科技論壇」邀集200位產官學界專家與產業代表共商低碳轉型,凸顯政府對淨零排放政策的落實並非口號,而是具體行動。然而,基層人才斷層卻成為推動碳管理的最大絆腳石。
「這波不是炒房,是炒人才。」有業界人士一語道破。根據1111人力銀行2023年底統計,與「永續管理、ESG分析、碳盤查」相關的職缺開出薪資普遍高於產業平均兩成,但求才若渴,應徵者卻寥寥可數。氫能、綠電、碳權等更被列為新興「五大缺工」領域。

擁有40多年機械加工與跨國營運經驗的鼎方機械創辦人陳金秋指出,許多傳統製造業者對碳盤查仍一知半解,現場缺工具、缺方法、缺人手,未來可能成為被國際規範淘汰的犧牲品。「不是不想做,是根本不知道怎麼做。」
為填補產業現場與學術訓練的落差,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宣布,自新學年度起開設《碳足跡與碳盤查法規與技術》課程,聚焦資訊科技與實作能力,成為全台少數從「工程實務」切入碳管理教育的課程之一。
該課程以兩大國際標準 ISO 14064(組織碳盤查)與 ISO 14067(產品碳足跡)為基礎,學生將學習碳排查流程、排放係數查找、數據處理與報告撰寫,並實際操作專業碳盤查軟體,模擬企業實務流程。

「我們不是只講概念,而是教學生怎麼真的去算排放、寫報告,幫企業合法合規。」樹德科大副校長陳璽煌強調,這是一門訓練「能馬上上戰場」的人才課程。
資工系副主任康珈淳教授補充,課程橫跨氣候法規趨勢、ESG策略、AIOT數據探測、視覺化展示等,並將透過專題實作培養學生跨域解決問題的能力。「你不能只會Excel,企業要的是能跑模型、看報表、理解排放邏輯的工程腦。」

康珈淳指出,這對資工學生而言是一條非傳統卻極具潛力的新出路,「不一定要寫程式,也能做工程。」未來企業在淨零轉型路上,需要的是具備資料素養與永續視野的「碳管理工程師」。
從蔡英文前總統去年於「ESG永續台灣國際高峰會」上定調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到如今2025年轉型關鍵年近在眼前,台灣各大企業正積極搶才,包括台積電、鴻海等科技大廠皆已開出「碳管理」、「永續分析」等職缺。
在這場轉型浪潮中,樹德科大的這門課程提供學生一條搶先進入「綠領職場」的捷徑,也讓產業看到資訊教育與淨零實務結合的可行性。面對未來,不只是會寫程式的人吃香,更是懂得減碳語言的人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