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添富/宜蘭報導
一名48歲腦中風病人,病後手指幾乎完全喪失動作能力,在羅東博愛醫院進行2週的智能復健機器人密集訓練後,手指可以部分彎曲,手腕也開始有些微伸展的能力,復健進度讓醫療團隊大為振奮。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謝有丁副院長表示,智能復健機器人是劃時代的復健醫療革新,穿戴式裝置能依據病人狀態給予「感覺回饋」,讓失去動作能力的病人得以藉由自主動作或被動輔助的過程,誘發大腦重塑性,使受傷後的大腦重建迴路,改善動作品質。
博愛醫院指出,潘小姐於今年初因中風被緊急送往羅東博愛醫院,手術後救回性命,卻出現左側偏癱後遺症,左手幾乎完全喪失動作能力,手指無法移動,連最基本的握拳動作都無法完成。經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討論後,決定為病人安排智能復健機器人療程。
為了加速肌力恢復與功能重建,在中風後的黃金恢復期內,除了例行職能治療訓練外,謝有丁醫師也為潘小姐導入Wilmo維樂夢神經電刺激器進行輔助訓練。「電流刺激能喚醒皮膚與神經接受器,協助病人重新建立肢體感知。」透過設備的精準電刺激與肌電偵測反饋,能強化手部的伸展與控制能力。
治療後,潘小姐的左手逐漸恢復功能,手指能夠部分彎曲,手腕也開始有些微伸展的能力,雖仍無法對抗外力,但已讓醫療團隊大為振奮。
謝有丁醫師表示,中風造成的腦部組織缺血壞死,可能導致肢體癱瘓無力。智能復健機器人可進行高強度重複性主動與被動輔助訓練,並給予即時回饋,強化神經重塑性,與基礎復健結合,更能提升復健治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