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文煥/苗栗報導】
2025年「客戲一夏」客家戲曲暑期研習營於7月14日在苗栗市大同國小舉辦結訓典禮暨成果發表會,來自苗栗縣銅鑼、福興、建中等10所國小學童歷經兩週課程,首次披上戲服登台演出,用客語說戲、唱戲,展現從認識、學習到實作的完整研習歷程,也讓觀眾看見傳統戲曲如何在新世代的舞台上綻放新意。
本活動由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與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聯合主辦,至今已邁入第14年,累計超過2萬名苗栗學童參與。研習課程涵蓋客語發音、戲曲唱腔、基本身段、角色排演等內容,鼓勵學員在沉浸式的學習中體驗傳統藝術魅力,並透過成果發表落實所學。
慶美園基金會董事長鄭榮興表示,「客家戲曲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重要文化資產,過去我們總說孩子聽不懂、說不出口,但其實只要給他們舞台、給他們語言的環境,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接受、去喜歡。」他指出,這些年來基金會積極與苗栗縣內設有客語生活學校的國小合作,致力將戲曲推廣與母語教育結合,「文化的根不能靠填鴨,而要靠潤物細無聲的長期灌溉。」
副縣長邱俐俐也親自出席,於演出前巡訪各校學員休息區,逐一為孩子們加油打氣,紓緩緊張情緒,並與客委會語言發展處長吳克能、苗栗市長余文忠等人席地觀賞學生與教師組演出。她於致詞時表示:「戲曲承古意、童聲啟新章;好戲連台、客庄飄香。感謝所有單位與家長共同耕耘,讓客家文化在孩子的語言與身體裡慢慢長出力量。」她強調,苗栗縣近年積極推動客語為通行語言,已七度獲得全國評鑑優等,足見從學校到家庭、從政策到社區的共同努力皆未曾停歇。
結訓典禮最後,由副縣長邱俐俐親頒結訓證書予每位學員,並鼓勵他們將學習延續至生活,回到學校與家庭中多用客語溝通,真正實踐「生活即客家、客家即生活」的精神。
新聞評析:
「客戲一夏」是藝術教育與母語傳承的成功典範。它不僅讓孩子走進戲曲世界,更讓客家文化由抽象理念落實為可觸可感的生命經驗。主辦單位的長年深耕,學校與家長的共同投入,已逐漸在苗栗各地形成一股穩定的文化育成力量。
鄭榮興董事長所言「文化的根不能靠填鴨,而要靠長期灌溉」,點出教育的核心精神:唯有讓孩子在有感的學習中產生情感連結,傳統才不會只是被「保存」,而是真正被「活用」。
副縣長邱俐俐強調語言即生活,呼應了文化傳承必須紮根於日常的觀點。若未來能將暑期研習擴展至學期課程、親師共學與社區展演,將能打造出「全年無休」的文化育成場域,讓客家戲曲真正在新世代的語言、記憶與身體中持續唱下去。這不是一齣短暫的演出,而是一場關乎文化生命的長程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