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文煥/苗栗報導】
一位退休後仍筆耕不輟的長者,如何以七言詩行走客語文學之境?一段跨世代的忘年情誼,如何在字裡行間生根茁壯?賴傳毓,一位自稱「大鬍子」的素人詩人,正是這場文字與語言交會旅程的主角。
相遇,一場語言的奇緣
2022年寒假,筆者正投入客語中高級認證的密集培訓課程。那時因疫情影響,大多課程改為線上,反倒成了我這位視力不佳者的學習契機。正當我在客語的聽、講、讀、寫中逐步著迷之際,偶然加入了一個熱絡的客家社群。
就在那個午後,一則留言映入眼簾:「各位鄉親大家好,我用七言長詩的方式創作了四篇作品,因我沒特別學過客家用字,不知是否有鄉親願意幫忙指點?」發言者暱稱「大鬍子」,正是賴傳毓先生。我自告奮勇地接下這項挑戰,沒想到這一看,竟開啟了一段不分年齡、超越地理的深厚交情。
他叫我「文哥」,我喊他「賴大哥」;雖然他只比我父親小兩歲,卻總說「達者為師」,彼此在文字中學習、切磋、鼓勵。多年來,他創作不輟,我則成為他最早的讀者與修改建議者;在一次次的詩稿往返間,我的客語能力突飛猛進,也順利通過中高級認證。這段彼此砥礪的師友情誼,成為我客語之路上最珍貴的禮物。
詩劇人生,從童年寫起
民國42年(1953)11月20日,賴傳毓出生於苗栗縣公館鄉出璜坑。童年因父親任職石油公司,搬至苗栗市定居。小學五年級時,因考試與運動表現優異,祖父買了一台腳踏車獎勵他。未料在一次放學途中,因一位女同學衝出擦撞,但師長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其憤而提筆寫下內心不滿投稿國語日報,沒想到文章竟被刊出。自此,他對寫作產生強烈興趣,也奠定了文字表達的自信。
人生並非一路順遂。高中畢業後,因患有平板足未能服正規兵役,轉而步入社會工作。初入職場歷經幾次意外與轉折,最後在母親的勸說下,返回苗栗,投入中油服務長達數十年。四十多歲那年,退休的四姨丈發現他寫作的熱情,特地從竹東借來一本以客語書寫的戲曲,開啟他對「七言詩劇」的創作之路。
七言詩行,築夢客語舞台
賴傳毓自述:「這種戲曲最大的特色,是七字一句、還要有劇情,實在不簡單。」他從模仿起步,寫了十幾篇後才逐漸掌握其中奧妙。退休後,他更是全心投入創作,十餘年間累積上萬字作品。
儘管未正式學習客語拼音,也未接觸客委會制訂的客語漢字,他仍堅持以母語創作,並虛心求教。每每將新作第一時間交予筆者審閱,總叮囑:「文中若有錯,千萬不要直接改,一定要用括號註明正確用法,這樣我才學得會。」這份學習精神與創作熱情,令人動容。
不久前,他因意外不良於行,創作量減少,卻始終掛念尚未完成的劇本。我相信,一旦身體康復,他定會重拾筆桿,繼續為客語文學舞台獻上絕妙篇章。
詩劇,是文化的堅持與使命
從小受多元文化衝擊的他,深知語言與身份的關聯。他觀察到,即使身為客家人,不少年輕世代早已無法說母語,讓他深感憂心。他說:「我罕較想用客家詩劇,分嗯其中這種文化,分越多人知、越多人發生興趣、越多人好看,分其他族群个人了解,客家人並毋係總係知耕田。」
詩,是情感的出口;劇,是文化的鏡像。賴傳毓用一字一句、用七言韻律,搭起一座跨越世代的橋梁。他的作品,是對生活的書寫、對語言的挽留,更是對族群文化的深情守護。
本報有幸獲得賴大哥授權,陸續刊載他歷年創作的長詩劇,讓更多人認識這位默默耕耘的文字農夫,也希望讀者在閱讀之餘,能感受到一份來自土地、語言與心靈深處的溫度。
後記
在這條語言文化的道路上,賴傳毓與我,是同行的旅人。他以詩,我以筆;他以劇情描繪世間百態,我以文字記錄他的人生風景。未來的日子裡,願我們繼續並肩,為客語文化燃燒更多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