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家豪/台北報導】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高溫危機,誰最受衝擊?誰可以挺身守護?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於7月22日「大暑」節氣當天,在台北市立圖書館廣慈分館舉辦全台首場回應高溫的「酷涼魔法使」推動講座,邀請民眾了解高溫風險,共同打造具性別意識的氣候調適策略。本活動延續協會推動「台灣淨零性別網絡」的性別回應公正轉型理念,邀請民眾參與共創扶助弱勢對象的「酷涼包」降溫小物。即日起,協會將啟動城市巡迴講座,並募集資源擴大舉辦少女「酷涼魔法使」培訓活動,打造「不遺落任何人」的高溫調適解方。
圖一、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呂國臣署長致詞勉勵強化全民氣候素養。
「酷涼魔法使」首發活動在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及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的長官致詞下揭幕,展現政府部門對於「酷涼魔法使」活動的正面肯定。中央氣象署署長呂國臣蒞臨現場並強調,氣候變遷與高溫議題需要強化科學數據治理,亦須需積極提升民眾氣候素養。此外,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則透過影片表達政府正積極推動「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因此十分肯定並鼓勵民間展現積極行動力,並期盼藉由公私協力提昇台灣因應全球暖化衝擊之氣候韌性。
圖二、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呂國臣署長與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陳惠萍創會理事長合影。
極端高溫來臨時,我們如何「不遺落任何人」?
本次講座活動由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辦人,同時也是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國發會公正轉型委員會委員的陳惠萍博士進行主題短講。陳博士強調「高溫風險是不平等的」,極端高溫可能因暴露度、敏感度及調適力而產生不同的脆弱性。其可能對嬰幼兒、年長者、孕婦、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服用特定藥物者以及慢性病患,帶來更高的危險與衝擊。
此外,高溫與熱浪還可能在性別的交織性影響下,對女性帶來多重衝擊。陳惠萍博士說明,女性在高溫下可能因生理構造(如排汗量少、散熱能力差、以及懷孕等因素)面臨更高風險。此外,社會文化與經濟條件的不平等,也可能加劇女性在高溫下的脆弱處境。舉例來說,當熱浪來臨時,印度婦女每天需要多從事90分鐘的照護工作,使其陷入多重負擔。而許多從事市場擺攤、臨時清潔工等非正式勞動的女性,也可能被遺落在職場與勞動法規的高溫防治保護傘之外。
因此,陳惠萍博士建議參考最新國際研究所提出的「以人為本降溫」(People-centered cooling)框架,提供公平及具包容性的多層次高溫防治措施,以保障所有人,特別是弱勢群體減輕高溫衝擊危害。此外,迎向高溫挑戰的政策治理也應納入性別觀點:擴大教育賦予女性能力、保障女性勞動權益、提供性別友善降溫場所、以及將性別觀點納入氣候治理及調適策略的制定過程,藉此強化兼具性別平等的氣候方針。
圖三、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以影片致詞勉勵,期盼公私協力共同提昇台灣因應全球暖化衝擊之氣候韌性。
夏季永續任務,「酷涼魔法使」邀請全民共創降溫魔法
「酷涼魔法使」講座活動也希望邀請與會民眾和年輕學子交流個人的夏日降溫小秘訣,並討論如何為特定脆弱族群提出降溫策略並設計「降溫包」,一起施展迎戰夏日高溫的酷涼魔法。
其中,來自Fridays for future Taiwan的參與學生許淳曦表示,「今天參加活動後才發現,氣候變遷其實跟性別和弱勢族群有很大的關係,而高溫對他們來說可能是致命的風險,真的很需要被重視。非常也期待未來可以加入培訓成為酷涼魔法使,一起以行動創造改變!」
圖五、與會青年分享給脆弱對象的酷涼策略(右一,許淳曦)。
培育「酷涼魔法使」,共創100個降溫解方、性別友善降溫場所
「酷涼魔法使」是台灣第一個以性別為核心的高溫調適行動方案。預計未來培訓並鼓勵更多民眾、青年、媽媽以及少女成為對抗高溫的酷涼魔法使,並且共創因地制宜、適合不同族群的降溫妙方,以及兼顧性別友善的降溫場所地圖。
「女性不只是受到氣候衝擊的對象,也可以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我們更希望讓每一位女孩知道,她也可以成為守護家人、社區與永續未來的氣候魔法使。」陳惠萍強調。當高溫成為氣候日常,我們相信酷涼魔法使不只是單純氣候教育活動,更是一場兼顧性別平等與氣候正義的行動實踐。
圖六、與會青年分享給脆弱對象的酷涼策略。
歡迎地方政府、學校、企業贊助及洽談巡迴計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