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者文摘:從黑暗之中,看見更多
在視覺缺席或模糊的世界裡,文字,成為最明亮的光源。
本報即日起創設「瞽者文摘」專欄,是為視障者而設、也屬於所有讀者的專欄。我們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視障創作者,分享他們的詩、散文、小說與生活書寫,讓世界聽見他們筆下獨有的節奏與感知。這裡不只是展示文學創作的舞台,更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從他們的角度,重新凝視世界的輪廓與溫度。以下即是筆者25年前在臺灣盲人重建院時的盲電老師所寫之文章,敬請大家一同來欣賞。
老殘合歡山遊記 文/李昆旺
半夢半醒之間,輕輕的鳥語、稀疏的蟬鳴,慢慢地把我從沉睡中喚醒。深深地吸了一口黎明涼涼的和風,雖然沒有視覺可以去欣賞埔里鎮的曙色,我依然開心的起身,漫步到窗前,讓聽覺自由的去享受著埔里美好的早晨。這般的和風、山區小鎮的黎明,彷彿都變成了絲竹琴瑟的交織,一聲聲的在我耳畔迴盪。
翻開網頁,再一次用文字來欣賞埔里的山與水。陳列在《地上歲月》寫道,「山城的晨曦總是來得特別遲。當陽光越過合歡山脈,篩過層層的雲霧,灑在埔里盆地時,已經是溫暖的金黃色了。空氣裡有著淡淡的青草香和泥土的氣息,遠處的狗吠聲,更顯得四野的空曠與寧靜。」我們一群視覺障礙的朋友們,分別上了六台入山小巴,在燦爛的陽光裡,出發前往合歡山。
小巴司機透過麥克風介紹著沿途的風光和當地的文化,我的思緒還是停留在文字的欣賞。生活在南投本土作家洪素麗,揮筆於《黑髮的島嶼》中,把小巴前山巒的奇景描繪得絲絲入扣,「霧,是埔里清晨最美的面紗。乳白色的濃霧,將遠山、田野、屋舍全都攏在懷裡,只露出模糊的輪廓。待太陽升高,霧氣漸散,景物才又重新清晰起來,那過程,像一場溫柔的啟示。」一行小巴快速地穿梭在千迴百折的山區道路上,坐在略顯擁擠的車廂裡,我伸手觸碰著身旁的車窗,雖然車窗和我的眼睛阻隔了我對於窗外山景的感知;然而,從司機的麥克風裡,一句句幽默詼諧的、自然有趣的景點介紹,讓車窗裡不斷地爆發出歡聲和笑語。小巴司機用他的眼睛,幫助我們觸摸合歡山美麗的風光。
上午11點左右,我們抵達了五嶺。每一位視覺障礙的朋友身邊,都有一位充滿愛心、熱誠協助的導遊志工。我隨著大夥們,在文清大哥的引導下,一起和夥伴們拍照留影。山風列列、山峰巍巍,文清大哥走在我的身前,細心的引導和解說,讓我的心靈可以輕易地去感受合歡山東峰的峻以及西峰的秀。五嶺山巔常常漫步著或稀或薄的霧,而今天的山風卻帶給我陣陣舒暢的涼意,不過,我微禿的前額卻被刺眼的陽光曬得好燙好燙。就在這時耳畔忽然飄來一陣輕柔的歌聲,聲音時高時低、時快時緩、時有時無。
如此美妙的氛圍,帶動了我不甘於寂寞的心,於是吸氣引吭就來了一句:「遠山含笑」,讓我的歌聲迴盪在合歡山的絕巔,自然的抒發出內心的激盪還有感動。
「遠山含笑,春水綠波應小簥。情人…」在我和文清大哥斷斷續續的歌聲中,一條長長的人龍蜿蜒著順著山道緩步下山,中華民國視障愛心協會這一趟的公益活動就要進入尾聲。協會是由一群充滿愛心和熱情,本為手心向上、接受幫助的受惠者,轉而走路社會成了奉獻力量、手心向下的奉獻者。為了吸引更多的、有熱情、有抱負的視覺障礙朋友們參與協會的活動,把志工按摩服務、音樂表演、課程學習名勝古蹟的旅遊,結合在一起。讓我們這一些參與者收穫滿滿,而更多的是活到老學到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中午10分上車出發下山,小巴開動不久,忽然叱咤風雲、烏雲滿天,鬥大的雨點乒乒乓乓的敲擊在車頂和車窗上,大雨似乎來得正是時候。所有的人都已平安上車,大雨方才落下,好像上天特意的安排,因為看到了我們所有人的愛心與付出,好讓我們在天晴氣爽的天候下遊山,在滂沱大雨中,舒適的在車廂中休息、歌唱談心。
由於大雨不歇,環山公路形成了一條盤符在合歡山上的及劉,小巴變成了小舟,追逐著車前燈在水面上形成的光影,閃電般無聲的滑過。於是我們取消了午後戶外的參訪,在埔里和小巴的司機們揮手道別,登上遊覽車,北上回家。或許大夥都累了,遊覽車上我只依稀地聽到窗外的落雨聲,乘客們少了歡樂的談笑和五音不全的歌聲。蘇理事長拿起了麥克風,宣布後面行程的安排,接著和我們分享在這趟旅行中他的體會。「民國79年,一場意外打碎了我的靈魂之窗。在我生命中最痛的那一段日子裡,來到了重建院這個大家庭,和同學們在歡笑和淚水中,重新學習、找到了自己未來的路。恢復了自信心的我,其實是個調皮的學生,最喜歡做的事,是和同學們跑到學校外頭巷子裡的面癱上拼燒酒。我們可不是借酒澆愁,而是一起歡樂的迎接我們重新建立的新人生。畢業後,和大家都一樣在按摩院裡努力的工作,而當我們都有了穩定的生活,不錯的收入,我想到了還有許多比我們更苦、更難的人,可能需要獲得他人的扶持。盲人行善團終於在一群愛喝酒的按摩師傅們談天說地中成立了!我很感動,感動來參與的視障朋友們都有這樣一份善心,拋下工作、一起南下,助人行善。更一起快樂的學習,開心的旅遊。」在熱烈的掌聲中,我們這一群充滿愛心的老殘夥伴。輪流拿起麥克風,七嘴八舌的分享這趟旅行的感受。我再一次拿起了心中的畫筆,揮灑著一個個感恩的畫面。想像著窗外滿山的杜鵑,在暴雨的摧折下,花瓣一片接著一片無聲的飄落,隨著山坡上沖刷而下的山洪,沒有哪一片花瓣可以知道自己接下來會飄往何方?就算是這樣,當這些花瓣化作春泥,仍然可以燃燒它生命中最後的光,成為山林間花花吵吵門成長中最好的養份。分手的時間快到了,遊覽車緩緩地接近台北捷運忠孝新生站,音響裡頭再度想起了「期待再相會」這首歌曲的伴奏,大夥們的歌聲在彼此的心靈中,環繞盤旋期待著下一次的相約和遠行。不禁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我們正用另外一種形式,分享著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裡的芬芳。
「本文轉載自: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電子報」http://www.twacc.org/news_content.php?c_id=10&id=1047
李昆旺老師與朋友在合歡山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