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周志杰/ 報導】在臺灣東海岸的山海之間,有一股來自土地的力量,靜靜滋養著世代農民,也孕育了一位用生命實踐永續農業推動者—社團法人臺灣臺東可持續生態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鄭林俊傑。他以三代農家子弟的深情、跨越人生跌宕的勇氣,從在地走向國際,為永續農業與藥用植物發展寫下不凡篇章。

《從農家子弟到永續倡議者》土地教會他的第一堂課
走在臺東三仙台水源區,山風鹹香,溪水潤澤,鄭林俊傑的人生軌跡亦深深烙印著這片土地的節奏。出生於三代農業世家,自幼跟著長輩在田間勞動,體會務農的辛勞,也學會對自然的敬畏。十四歲離鄉求學,白天讀書、晚上打工,從羊場管理員、農田助手,到羊肉餐廳營運者、麵店師傅與工廠作業員,幾乎所有工作都與「土地」與「勞動」相連。十八歲時,他以青年幹部身分加入台東中興獅子會,並在富山部落成功養殖 2,000 隻放山雞,以九成存活率的亮眼成績登上地方新聞。這段經歷讓他更堅信:「只要願意做,土地會給你答案。」
然而,真正讓他走上「永續農業」道路的,是生命中更深刻的轉折。一段因牛樟芝研究而誤觸法網的陰影,確實成為他生命中最沉痛的章節,但也是促使他反思自然資源、健康與農業關係的契機。出獄後,他選擇回家務農,卻親眼見到父母長期接觸化學藥劑而受身體病痛折磨。第二年,父親因農藥造成的癌症離世,深深刺痛了他。他說:「看到父親的病,我才真正明白,土地生病了,人也會跟著生病。」從那一刻起,他決心投入無毒農法、土壤改良及藥用植物研究的道路,將痛苦化為力量,走向更大的使命。

《走向國際的臺灣農夫》藥用植物與SDGs的交會點
改變從學習開始。鄭林俊傑積極參與臺東大學牛樟協會專業研究,在多年的田野踏查與科學訓練中,他累積起對藥用植物的專精理解。憑藉自然科學與在地經驗的結合,他成為聯合國 NGO—世衛組織體系中的「藥用植物保健管理師」,以農夫之姿站上國際舞台。他常說:「我不是學者,但我有土地教我的知識。」
在聯合國永續倡議推動中,他將藥用植物、生態農業與人類健康三者相互連結,推廣 SDGs 多項目標,包括:
①SDG 2:消除飢餓——友善農法建立永續糧食系統;
②SDG 3:健康與福祉——藥用植物促進身心健康;
③SDG 4:優質教育——農業教育與青農培訓;
④SDG 6:淨水與衛生——三仙台水源地保護計畫;
⑤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推廣無毒農作模式;
⑥SDG 15:陸域生態——保護原生植物、修復土壤健康;
鄭理事長以行動,讓臺東不只是臺東,更是世界的夥伴。他指出,臺灣的偏鄉並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少被看見的機會。他在許多國際會議上分享臺東水源地保護、野菜文化、部落生態農業與原住民智慧,並獲得國際友人的高度關注。「臺灣在永續農業上,不是落後者,而是很有可能成為引路者。」。
《從土地出發的協會》打造東海岸,永續農業的百年願景
為讓更多人加入永續行列,他創立了「社團法人臺灣臺東可持續生態農業發展協會」,成為臺東第一個正式立案的農業法人團體,也是地方永續農業邁向制度化的重要里程碑。協會發展的四大核心方向:
①友善農法推廣:從化學農業走向生態農業。協會與在地農民合作,推廣無毒農法、土壤活化技術,並示範藥用植物園的可行性,逐步減少化學肥料與農藥對環境的傷害。
②藥用植物研究:立足原民智慧、走向科學應用。透過野外調查、學術合作與國際資源,協會致力研究牛樟芝、白鶴靈芝、原生草藥等作物,使其成為兼具文化價值與市場潛力的新興農業。
③青農培訓與農村教育:重建土地與人的關係。協會定期舉辦課程,指導青年如何種植、如何創業、如何品牌化,讓農業從「辛苦的工作」轉為「值得投入的志業」。
④水源地保護與部落合作:以生態守護飲水的源頭。三仙台水源區是當地人共同的生命線,協會推動水土保持、部落巡守、傳統生態知識調查等計畫,讓環境保育從部落出發,回到大地。鄭林俊傑說:「永續,不是為了下一代,是為了我們現在還能活得更好。」他相信,真正的永續是能讓土地、農民、社區、企業與下一代同時受益的系統。

鄭林俊傑的人生,看似孤獨,卻不孤單
每一步都與土地同行,每一個選擇都與永續相關。他用行動證明:困難不是絆腳石,而是走向願景的階梯。如今,他帶領協會在臺東的山海之間鋪展出一條嶄新的永續之路,讓偏鄉不再邊緣、讓土地重新復甦,為臺灣、也為地球點亮一盞從東海岸升起的希望之光。











































-360x180.jpg)
























欣賞謝德祥副總(右)在裝修業的專業實力,並認為天然防潮石膏磚)-360x18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