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 言
臺灣進入高齡社會後,如何提升高齡者心理健康、生命統整與社會連結成為長照體系的重要議題。 長者在生命晚期常面臨角色轉換、家庭結構變動與身心功能衰退等挑戰,容易引發孤獨、無力感或失落等心理狀態。
近年,懷舊治療(Reminiscence Therapy)與敘事取向逐漸被證實能協助高齡者進行生命回顧,提升情緒調適與自我肯定(趙淑員等,2004;陳采熏、蕭文,2021)。 另一方面,表達性藝術輔療以藝術創作作為非語言與語言雙軌並行的治療途徑,能促進情緒抒發、記憶喚起與內在整合(王秀絨,2017)。將表達性藝術與敘事懷舊結合,可使長者透過創作具象化生命經驗,再以故事加以詮釋,進而達到生命統整的效果。
本研究以屏東縣某客庄社區伯公照護站為場域,透過八次敘事懷舊藝術課程,探究長者如何在表達性藝術的支持下進行生命故事敘說,並理解其背後的意義建構過程,以回應長照場域對高齡者心理健康促進介入方案之需求。

二、文獻探討
(一)敘事取向與生命故事建構 Cochran(1990)指出,敘事是人們組織生命經驗的重要方式,透過故事敘說,個體能將過去、現在與未來串連成一個具情節性的生命脈絡。
生命故事具有三項特質:
(1)時間性:生命事件存在發生順序
(2)情節性:故事內容具有起承轉合
(3)脈絡性:個體的故事受其家庭、文化與社會環境影響。
高齡者透過敘事重新觀看生命,能喚起記憶、重整意義並重新確認自我角色,進而有助於心理福祉與生命整合。
(二)懷舊治療在高齡照護之應用 懷舊治療強調透過回憶過往經驗來提升自我肯定、減少焦慮與孤獨感,並促進老人與同儕間的情感交流(趙淑員等,2004)。陳采熏與蕭文(2021)指出,懷舊敘事特別適用於臺灣脈絡,尤其在客家、閩南等族群之中,懷舊元素常與文化記憶緊密結合,有助於支持高齡者進行生命回顧與文化認同。
(三)表達性藝術輔療與高齡者心理健康 表達性藝術治療提供一個非威脅、具安全感的創作環境,使高齡者能自由運用圖像、色彩、肢體與物件進行表達。研究指出,藝術創作能喚起記憶、促進語言表達與社會互動,並提升高齡者的成就感及自我察覺(王秀絨,2017)。當藝術與敘事結合時,長者能透過創作回顧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使生命經驗更具體、立體並能被看見。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敘事研究之質性取向,強調從生命故事中探索意義建構的歷程。研究以團體方式進行表達性藝術敘事課程,共八次,主題均與客家懷舊文化、生命事件與個人記憶相關。
(二)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研究場域為屏東縣客家伯公照護站,共邀請 10 位 65 歲以上、具穩定參與意願之高齡者參與。參與者均能表達個人經驗,並願意進行藝術創作與分享。
(三)資料蒐集 資料來源包括: 課程觀察與帶領紀錄、長者藝術作品、團體討論逐字稿、研究者反思札記等。
(四)資料分析 依據敘事研究分析流程,進行: (1)文本整理;(2)故事脈絡分析;(3)故事情節分析;(4)主題萃取;(5)跨個案比較分析,以呈現長者敘事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四、研究結果
(一)回望過去以整合當下與未來:長者敘事的時間連結 長者常以童年、青年到老年的生命軌跡來敘述生命事件,雖談論過去,卻同時反思當下,並連結對未來的期待。故事的時間順序使長者更能理解生命事件之間的關係,看到生命的延續性。
(二)生命故事的情節性:以重要事件構成生命脈絡 長者在藝術創作時常以具象物件呈現重要事件,如農作、戰後生活、婚嫁、育兒等。這些事件常形成一個故事,具有起(童年記憶)—承(家庭建立)—轉(失落或困境)—合(理解與整合)的結構。
(三)敘事作為生命行動的內在指引 長者的故事中反映了其對生命的態度,包括勤勞、節儉、家庭責任、逆境中求生等價值觀。敘事不僅是回憶,而是其面對生活的「行為與情緒指南」。
(四)脈絡性的故事:家庭、土地與客家文化的共同記憶 故事常離不開家庭成員,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亦深受客家文化影響,例如農耕經驗、伯公信仰、傳統節慶等。每位長者的故事具有獨特性,但又蘊含共享的文化脈絡。
五、討論
研究顯示表達性藝術與敘事懷舊的結合,不僅能喚起長者的生命記憶,也能促使長者在安全、有溫度的社會互動中進行生命統整。敘事研究指出,生命意義常在重述中再被建構,本研究亦呈現長者在敘事中重新詮釋過往事件,並以新的角度看待生命困境。此外,藝術作為外化媒介,能協助長者表達難以言說的情緒,促進自我療癒。
六、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敘事懷舊可協助長者從生命故事中重新賦予意義,促進生命統整。 高齡者多以家庭為核心建構生命故事,反映家庭脈絡在生命敘事中的關鍵性。 表達性藝術能促進記憶喚起與情緒表達,是支持高齡敘事的重要媒介。 敘事內容呈現個人經驗與客家文化的交織,有助於文化保存與情感連結。
(二)建議
1.社區照護據點可導入表達性藝術與敘事課程,提升長者心理支持服務。
2.建議培訓具敘事能力之帶領者,以協助長者進行生命故事的安全表達。
3.未來研究可擴大年齡與族群,以比較不同文化背景長者之敘事特質。
4.建議後續研究加入量化工具(如幸福感、自尊量表)進行混合方法評估。
七、研究貢獻
本研究提供一套適用於社區照護站的表達性藝術敘事課程模式,協助長者重新詮釋生命故事,提升自我認同、情緒調適與生命統整。研究亦展示懷舊敘事在臺灣客家社區脈絡中的文化意義,有助於推動在地文化照護模式。最後,本研究顯示藝術與敘事結合可成為高齡者面對未竟事與生命未完成感的療癒力量,支持其持續行動與追求圓滿人生。

參考文獻 王秀絨(2017)。《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洪葉。 陳采熏、蕭文(2021)。台灣懷舊處遇策略文獻回顧對高齡諮商實務的啟發。
《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9(2),170–198。 趙淑員、陳曉容、吳秋燕等(2004)。
懷舊治療於老人照護之應用。《長期照護雜誌》,8(2),213–222。
Cochran, L. (1990). Narrative as a paradigm for career research. In R. A. Young & W. A. Borgen (Ed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areer (pp. 71–93). Praeger.












![[九型人格專欄]【上集】九型人格的習慣策略:掌握您性格類型的成功密碼](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84416117_122148183224564414_2022793461796062593_n-360x180.jpg)
![[九型人格專欄]【上集】九型人格的習慣策略:掌握您性格類型的成功密碼](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75124989_122138600534564414_5098057897882802451_n-360x180.jpg)
![[九型人格專欄]【下集】九型人格的習慣策略:打造專屬成功模式](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85825496_122150271926564414_9054305621568034742_n-360x180.jpg)
![[九型人格專欄]【上集】九型人格的習慣策略:掌握您性格類型的成功密碼](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82962107_122147791340564414_6695923268119771423_n-360x180.jpg)
![[老鬼譚直銷專欄]邀約到場不是結束,而是成交的開始](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82024255_4003090606632661_4408849211036270947_n-360x180.jpg)
![[老鬼譚直銷專欄]想賺錢卻不想學?](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81820331_122146449434564414_9052605497599197724_n-360x180.jpg)










































-360x180.jpg)























欣賞謝德祥副總(右)在裝修業的專業實力,並認為天然防潮石膏磚)-360x18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