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市級非遺傳承人王玉龍,是鐵壺製作技藝、點茶及茶百戲以及天然茶香製作技藝三個非遺項目的非遺傳承人。
王玉龍介紹,因為鐵器有一個特別好的優點,它的熱性很好,可以帶給我們以前「家的味道」,茶具方面使用鐵壺可以發生山泉水效應,煮出來的水對會讓水變得更加軟糯甘甜。
泡茶尤其是半發酵的紅茶、黑茶、普洱都特別適合用鐵壺來煮茶,古代唐煎茶、宋點茶裡必有之一就是鐵壺;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早在陸羽寫茶經的時候就把鐵壺寫進去了,是以前茶具的21個器具之一。
鐵壺的製作工藝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失蠟法鑄造,第一步先進行整體的模型設計,起草圖並尋找自己創作這把鐵壺的靈感,之後按照草圖設計用泥塑把它表現出來,進行反復的修整最後確定壺形以後就可以翻制模具來製作鐵壺,最後就要進行輕紗打磨,氧化處理完了以後質檢品控,包括試水,試溫的測試。
王玉龍指出,鐵壺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工藝流程,既有雕塑的要求,也有生產工藝,尤其比如熔煉配方,包括鎏金鎏銀、包金包銀、鑲嵌以及銅胎掐絲琺瑯等相關的技藝都加以融合運用。
王玉龍說,他以前祖上是打鐵的,鐵匠在張家口就有厚重的歷史積澱,尤其是當年張庫大道的時候有很多老倌車駝隊等相關的運輸業都很需要鐵匠,在這個過程中遺留下來了很多這種技藝的積攢。
他是在2008年在大學念書的時候接觸到全球鐵壺熱,看到一把鐵壺可以拍賣到好幾百萬,因此對鐵壺產生好奇,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發現鐵壺就是中國的失蠟法鑄造的一種技藝,
在整體的過程中一般講三年入門,五年小成,十年大成,鐵壺的難度就在於如果想從一個小白成長為這個行業的入門人,大概時間就是三年左右。他說,進了這門手藝就要終身學習,匠人追求造物的過程也沒有盡頭。
王玉龍作為非遺傳承人,一直在傳承這項技藝,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門技藝發揚光大,通過鐵壺這項技藝向人們展示不同地域,尤其是北方鐵器文化的一種自信,一種粗獷雅致大方俐落的一種風格,展現張家口的精神風貌,將張家口的獨特的地域文化結合在一起,讓更多的國人以及世界的朋友們瞭解張家口,走進張家口、體驗張家口,在冰雪聖地煮一壺茶,品一種悠閒。
由於近年來的鐵壺熱,這門技藝是趕上一個時代的風口,國內和國際上對於鐵壺文化的認可程度持續在增長,消費者對鐵器的廚具茶具都有很大的接受能力,市場認可度和銷售度也比較高。
他期許鐵壺以及北方鐵器能更大的範圍內走進尋常老百姓家庭,通過鐵壺讓我們的文化更多地進入到每一個消費者心中,讓文化的傳承不斷地延續下去,希望鐵壺能走走向國際,讓更多國際友人瞭解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