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文煥/綜合報導】
來自苗栗、年僅22歲的新生代創作歌手江晟榮,以獨特的語言背景打開母語創作的全新風景。父親使用苗栗少數族群說的海陸腔,母親則使用較普遍的四縣腔,兩種腔調在他的耳中並存,自然而然地交織出他創作中的語言韻味。這樣的語言感不僅豐富了歌曲的層次,也成為他書寫家鄉情感的聲音根基。
在專輯《尋著》中,江晟榮親自擔任製作人,選擇回到求學地南藝大錄音室,與好友一同錄製真實鼓聲、弦樂、吉他與二胡。他邀請金曲客語歌手陳瑋儒參與配唱,更在製作過程中不斷向父親請教語詞與發音,致力呈現最貼近家鄉語感的聲音細節。
這張融合民謠、流行與搖滾的作品,內斂中帶有堅定,展現青年世代對文化的回應。從過去榮獲政大金旋獎、成大成韻盃、臺大音韻獎到2024年奪得文化部「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客語組佳作,他已悄然在音樂圈建立深厚
在籌備《尋著》期間,江晟榮也嘗試將大學時期接觸的阿卡貝拉人聲合唱形式,融入專輯當中。他回憶,大學修習阿卡貝拉課程並參加比賽的經驗,即便不擅長和聲、只能硬背譜,但始終深愛人聲純粹的美感。於是,他邀請活動中認識的「留聲樂團」共同創作,這支樂團擅長將台灣各族群的音樂融合進阿卡貝拉表演。
雙方合作的一首歌曲改編自客家傳統〈撐船歌〉,旋律與閩南語〈桃花過渡〉相似,象徵族群與語言間的共鳴與連結。他說:「雖然台灣有著不同族群、不同語言,但我們可以因為音樂而跨越隔閡,一起歌唱。」
錄音過程中,團員們須密切配合節拍與音準,反覆聆聽彼此的聲音是否融合一致。江晟榮也親自參與後製剪輯,大幅提升了Editing技巧,笑說這是一次「收穫滿滿」的實戰經驗。
江晟榮將新的元素加入客語歌 圖/江晟榮提供江晟榮的創作不僅是音樂,更是一場語言與文化的守護行動。他用歌聲寫下對家鄉、族群與語言的深情告白,也為客語音樂開拓出新的聆聽世代。
江晟榮說:「這張專輯收錄了8首全客語原創歌曲,是我離開家鄉、來到南部求學後,慢慢找回語言與身份的過程。每一首歌都是我對家、對文化、對自我認同的深刻提問與回應。希望你們聽見的不只是旋律,而是一段段真實的生命故事。」
誠摯邀請大家一起來聽《尋著》,如果覺得感動,也歡迎幫我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聽見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語言。
收聽連結:https://www.soundscape.net/a/10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