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宜婷/台北 報導】醫師來找碴,這次要找的碴是愛吃雞排、愛喝珍奶,國人腸道不健康、大腸癌年輕化?聽聽聯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子安醫師怎麼說。
迷思1: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
在台灣大腸癌平均得到的年齡是66歲,基本上還算是一個老人家的疾病。臨床上雖也見過20幾歲的患者,但屬罕見,算是本身的基因缺陷。
為什麼會說腸道好,人不老;相反的,人老了,腸道也容易跟著不漂亮的原因,就是「老化」。人體的腸道粘膜是一個快速更新的組織,平均每7天就會脫掉一層舊的粘膜並長出一層新的皮。在這個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有時細胞可能會發生錯誤,朝著不正常的方向演進。怎麼辦呢?通常人體具有自動矯正系統–抗癌基因,它能夠讓免疫系統排除這些異常,把長錯的吃掉,使它們無法繼續做怪。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系統的功效和能力降低,導致對癌細胞的清除能力下降。這意味著身體可能無法有效地修復細胞,從而使癌細胞得以存活。因此,年齡增大,發生大腸癌的風險相對增加。
迷思2:大腸癌治不好?
如果在第一期或第二期診斷出來並接受治療,幾乎大部分是可以完全治癒的。不過,初期的大腸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使得症狀及早發現變得困難。大多數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大腸癌是通過健康檢查發現的,大約10個大腸癌病人有8、9位是靠大便潛血檢查篩檢出來的。
國健署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
當腫瘤生長到一定大小時,才會產生症狀,例如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和體重減輕等,但出現這些症狀通常就是第三、第四期了。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大腸癌成功治癒的關鍵。定期健康檢查和注意身體的變化可以提高早期檢測的機會,進一步增加治癒的成功率。
●大腸長度約為1公尺,其中有一節長度約為10幾公分的部分稱為直腸。
●大腸癌的起始點通常是大腸內的息肉,這些息肉會經過多年的生長和癌化過程,最終可能形成大腸癌。
●大便潛血檢驗,若為陽性則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篩檢陽性者,罹患癌症風險比一般人高30倍,一定要儘快做大腸鏡檢查。通過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可以切除息肉,從而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即使切除了一個位置的息肉,其他位置仍然可能出現息肉的生長,但預防措施可以減少復發的機率。
●若長過息肉,建議每2、3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現代的大腸鏡檢查通常使用無痛麻醉,讓病人在沒有痛感的情況下進行檢查,有助於醫生更容易地檢查整個大腸和進行切除。
迷思3:多吃益生菌可以遠離大腸癌?
目前對於菌種和比例的最佳標準還沒有定論,尚存在許多未知,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但如果你有排便不順的問題,如嚴重便秘或容易拉肚子,並且已經做過大腸鏡,確認沒有其他疾病或發炎,且西醫開給你的藥物效果不佳,那麼可以考慮嘗試益生菌。
比如有些人是腸躁症,吃了西醫開的藥後卻變成便秘;或者你嚴重便秘,吃了西醫開的軟便藥後狂拉,在這種情況下,益生菌值得一試。迷思4:老人家便秘,怕身體累積毒素,想盡各種方法硬上,對嗎?
年輕的時候可能可以每天都上一次廁所,但人到一個年紀以後,也許兩天上一次、三天上一次大號都算是正常;你要和自己這個老化的機器和平共處、共體時艱,他老了、累了,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那麼有效率的產出大便,你不要硬去逼迫他。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家常使用軟便藥,用久了也會類似上癮,再加量也無效。經常使用軟便藥來刺激腸子蠕動,它反而會讓我們自己天生自發性的蠕動被抑制,每下愈況就變成「大腸無力症」。迷思5:大腸無力症可治癒嗎?
如果情況嚴重到完全無法排便,且各種治療方法無效時,可能需要考慮進行手術,將整個大腸切除,然後將小腸直接連接到直腸。
然而手術後,食物直接進入小腸,因此患者會出現持續性腹瀉的問題;算是極端的手法,用拉肚子來取代便秘。
陳子安醫師叮嚀,人體的腸道擁有自主的神經系統,可以獨立運作,所以大家現在都說腸道是人的第二個腦,而這不只是形容詞,腸和腦真的會互相影響,它不只是清道夫的角色喔!大家要多多愛惜自己的腸道,定期檢查,腸命百歲。
(圖照BODY雜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