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煥
「賺錢針挑竻,使錢水推沙。」這句古老的客家諺語,用最樸實的語言,道盡了生活的不易與金錢的可貴。賺錢如用針挑細刺,費時費力又需耐心與技巧;而花錢卻如大水沖沙,一沖即散,毫不費勁。這份世代流傳的適度用錢的精神,如今卻似乎與政府的資源運用背道而馳。客家委員會近期宣布抽出25萬份「客家幣」,每人1,000元,總經費高達2.5億元。這項政策在新聞標題與社群媒體上熱鬧登場,卻引發不少關心文化政策的人深刻憂慮:錢花了,熱鬧過了,真正留下了什麼?振興經濟或許是其中一項目標,但若將語言與文化傳承一併掛名,又是否禁得起檢視?當公共資源如天女散花般灑落於無法追蹤實效的消費場域,是否也同步失去了文化復振本應堅持的策略性與前瞻性?
表面上看來,客家幣的推出似是以活絡地方經濟、推廣客家文化為雙重訴求,但其實質執行卻與文化政策的初衷漸行漸遠。若我們深究其實際成效,這種消費券式的補貼到底促進了多少客語的日常使用?又保留了多少在地文化的內涵?或者,它是否只是另一場短暫的行銷活動與搶券熱潮?政府是否又再度陷入了「有撒錢就有政績」的迷思,忽略了文化建設的厚植需要長期累積與穩定投入?
事實上,這不是客委會第一次在資源配置上出現讓人搖頭的決策。去年度便曾將大筆預算挪補給台三線整建與觀光工程。雖然台三線是串聯眾多客庄的交通與文化軸線,但若僅止於美化景觀與建設硬體,卻沒有相對應的語言與文化活化措施作為支撐,那這些花費再多,也只是表面文章。觀光若無語境,文化就只是裝飾,無法真正承傳客家,傳承文化。
在語言瀕危、世代斷裂的嚴峻情況下,政府更應該將經費投注在那些扎實卻不易彰顯的文化工程上。例如推動客家電視台的節目全面字幕化,並使用客語書寫,而非以華語字幕取代語音學習的機會;再如獎助多樣的客語文創、音樂、短片與線上影音內容,讓年輕世代能從日常媒體中自然接觸與習得客語。資訊時代下,補助電腦與手機系統開發客語編碼、開放語音合成TTS引擎的使用,對於提升科技可及性與日常使用頻率尤為重要。更不可忽略的是應積極下鄉,記錄80歲以上老一輩客家長者的語音語料,建立跨腔調的語料庫,為未來的語言研究與教育奠定根基。
這些工作或許緩慢、艱鉅,也未必能在短期內產生新聞亮點或高KPI回報,但它們卻是真正能決定客家語言與文化能否在下一個世代繼續發聲的關鍵所在。如果這2.5億元能用來資助數百部客語影音作品、建置語言平台與教材系統,甚至創造新型態的沉浸式學習社群,或許我們能看到一種不同的語言未來。而今僅止於一次性抽籤的消費補貼,除了在短時間內刺激市場消費外,對語言復振與文化深耕幾乎無實質貢獻。
公共資源得來不易,如同針挑竻一般,一分一毫都來自人民的辛勞與信任,實不該被草率地揮霍。我們期許客委會能跳脫「撒錢即政績」的誤區,回歸文化與語言政策的本質使命,不再做「水推沙」式的政策操演者,而是成為真正守護客家語言與文化的建設者。唯有錢花在刀口上,政策才有力量,文化才有根,而我們才能對得起這些一針一針挑出來的預算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