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越來越多家庭選擇領養成貓而非幼貓,雖然成貓已度過不穩定的幼年期,但適應新環境仍需時間與耐心,為協助飼主順利迎接毛孩回家,本文整理三個適應階段,從環境安排、作息建立到互動引導,讓 成貓適應新環境更輕鬆。
環境熟悉期,讓貓安心探索
剛回到新家的前幾天,成貓通常會表現出焦慮或防備的行為,如躲藏、嗅聞、頻繁走動甚至低鳴,這是牠在認識新環境、確認安全性的重要過程,在這階段,建議將貓咪安置在一個獨立空間,如房間或角落,內放置便盆、食盆與熟悉的毯子,讓牠有個可以自在休息的避風港。
環境中的聲音也會影響貓的安全感,避免突然的大聲響或陌生的聲音,若 成貓在夜間發出叫聲 ,可能是對新環境不安所致,可透過輕聲安撫或放置具有熟悉氣味的物品幫助牠穩定情緒。
建立作息,讓貓咪有生活節奏
當貓咪開始穩定吃飯、 貓喝水 的頻率正常、如廁規律,代表牠已逐漸放下警戒,準備進入下一階段,此時飼主可以開始建立規律作息,包括固定的餵食時間與簡單互動,透過每天同一時間餵食與清潔環境,有助貓咪建立對新家的信任與熟悉。
同時也能觀察到更豐富的 貓咪的行為 ,如開始主動靠近人、蹭頭、舔毛等,代表牠感受到安全,不過也要留意可能出現的行為問題,例如 貓咬人,多半來自於緊張、不熟悉或過度刺激,這時應避免過度干擾牠,並透過玩具或逗貓棒來轉移注意力,減少負面行為發生。
互動建立期,深化人與貓的關係
進入第三階段,貓咪已熟悉環境並可自在活動,此時是飼主與牠建立關係的黃金期,每天撥出固定時間陪玩或輕聲說話,能有效增進信任,若貓咪願意主動接觸,可以慢慢嘗試輕拍、梳毛等肢體互動,但若牠仍有所抗拒,建議尊重牠的節奏,不強迫靠近。
此外, 養貓 也不只是照顧生理需求,更包含理解牠的情緒與習性,例如注意牠對某些聲音或行為的反應,觀察睡眠與進食情況,能幫助判斷是否處於放鬆或壓力狀態。
慢慢來,是陪伴成貓最好的方式
迎接一隻成貓,不只是讓牠有個落腳處,更是開啟一段人與貓咪相處的旅程,從初期的空間安排,到逐步建立生活節奏與情感連結,每一個階段都考驗飼主的觀察力與耐心,只要願意尊重牠的步調,理解貓的行為背後的情緒需求,便能協助成貓適應新環境,打造穩定安心的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