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舒 / 高雄報導】 由海而鹽,跨時凝結─獲海洋委員會補助,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所策劃「海海人生未來事: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即日起至10月19日止,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2樓藝文走廊展區盛大展出。展覽以傳統天日曬鹽文化為核心,透過侯純純、邱旭蓮、顏惠芸三位藝術家跨媒材的創作,展現用海智慧如何成為藝術靈感,從常民產業轉化為非日常的創作實踐,開啟大眾認識海洋文化的新視野。
「海海人生」三重凝視 跨域藝術展現台灣鹽田用海智慧
展覽以嘉南海岸鹽田文化出發,集結三位藝術家的跨域創作,表達「三重凝視」的策展理念,從攝影的時空紀錄、鹽晶的物質探索到AI的數位轉譯,建構出多面向的「鹽境凝視」。展覽名稱「海海人生未來事」反映作為創作題材的海,也源自閩南語「海海」,同時藉由「未來事」與「未來是」的雙重意涵,帶出創作者對於時間及存在的反思。藉由藝術媒介,將台灣用海智慧注入當代詮釋,展現海洋文化的延續力與創造力。
臺中科大邱旭蓮助理教授《海海流影》透過攝影捕捉鹽田勞動節奏、光影流動與鹽晶結晶痕跡,讓觀者在影像內感受海洋智慧的厚度。臺中科大侯純純副教授《海海鹽晶》則以實驗藝術的方式,研究海水從液態到固態的結晶過程,藉由物質特徵展現視覺詩學,圖像表現曲折如雲霧也似山巒,開啟觀者無限想像。文化大學顏惠芸教授《海海心流》則結合AI互動裝置與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十六型人格測驗,將鹽田故事轉化為沉浸式體驗,觀者可依自身特質進行探索,展現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對話的可能性。三個系列作品各自反映創作者特色,共同探問台灣海洋文化在當代的多元可能。
田野保存鹽田記憶 展現海洋文化傳承重要性
這場藝術展覽奠基於扎實的田野調查。策展團隊於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登陸嘉義前,深入嘉義洲南鹽場進行訪談,保存了珍貴的口述歷史與現場紀錄。這些田野行動,強化了展覽內容的文化厚度,也凸顯台灣海洋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作品中的鹽晶、影像及數位互動,皆承載著台灣鹽業與海洋智慧的深刻記憶。
海洋委員會表示,自113年起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鼓勵各界結合用海智慧、造舟技藝與藝術創作,豐富台灣海洋文化意象,本展覽呼應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的精神,將日常海洋相關文化記憶,轉化為藝術創新的重要元素,讓社會大眾在觀展過程中感受海洋文化的人文厚度與藝術價值。
未來事盛大開展 海洋委員會邀全民共同欣賞用海智慧展覽
展覽於9月11日舉辦開幕式,策展人暨參展藝術家侯純純、邱旭蓮與顏惠芸親自出席導覽。本展將持續至10月19日,於圖書館開館時間皆可參觀。海洋委員會誠摯邀請社會大眾一同走進展場,透過三重凝視的文化旅程,重新發現鹽田與海洋的深層意義。海洋委員會也將持續鼓勵各界踴躍投入以海洋文化為核心的創作與對話,共同豐富台灣海洋文化的意象,並為用海智慧的傳承與創新開啟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