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池文中、陳木隆∕綜合報導
擁有壯麗海岸與豐富生態的綠島,每逢觀光熱潮都會面臨環境壓力與資源競合的挑戰,為了在「生態保育」與「產業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持續推動跨部門合作與在地參與的治理模式,積極導入永續旅遊的理念。
▲嶼海共存-綠島永續治理政策交流工作坊合影。(圖/東管處提供)
東管處10月13日聯合臺東縣綠島水域休閒遊憩活動發展協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綠島大白沙海域舉辦《嶼海共存・綠島永續治理政策交流工作坊》。以「共學、共識、共行動」為主軸,匯聚公私部門、學界、醫療單位與在地水域業者,透過沉浸式水域體驗與深度政策交流,達成兩大共識:
一、推動高價值旅遊轉型—綠島觀光應擺脫低價競爭,轉向提供舒適、安全與個人化的多元體驗,以品質帶動價值。
二、建立專業導潛制度—透過在地導覽員認證與專業訓練機制,提升從業人員專業性與環境責任,避免過度開發與惡性競爭。
▲嶼海共存工作坊討論綠島永續議題。(圖/東管處提供)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認為,未來應持續運作跨領域合作平台,以大白沙海域為示範場域,逐步試行「專業導潛制度」,讓綠島成為兼顧保育與產業發展的永續典範。
成功大學副教授李俊霖則分享海洋生態保育等議題的實證數據與政策建議,為未來的治理平台奠定學術基礎。一些與會者亦針對水資源、垃圾處理及公共設施等基礎建設,提出具體建議,認為「改善生活品質」與「保護自然生態」應並行推動。
▲嶼海共存之浮潛與立式划槳體驗。(圖/東管處提供)
東管處處長林維玲表示,觀光建設不僅要促進地方經濟,更要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綠島的未來,應由真正關心、熱愛並願意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共同決定。」未來,東管處將持續推動大白沙海域「專業島潛制度」與導潛培訓計畫,協助在地業者建立自主管理能量,攜手打造兼具生態保育、安全管理與區域治理的示範區域,實踐綠島永續藍圖。
工作坊特別突破傳統會議形式,安排水肺潛水、自由潛水、浮潛與立式划槳(SUP)等多元體驗,讓與會者親身體驗並理解海域生態與空間利用的重要性。不僅是一場政策與行動的實驗,更凝聚了推動「專業導潛制度」與「高價值旅遊」的在地共識,為綠島永續治理揭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