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譚聲傑(獎金制度權威)
把整個產業丟進一個「平均年收入」裡攪拌,再端出來當黑鍋,當然看起來一片黑。問題是:平均數並不會說明誰在努力、誰在學習、誰在承擔組織責任。它只會把消費者與經營者、學習者與旁觀者通通抹平。
台灣直銷在2024年的統計,參與者約356.8萬,曾訂貨者約190.6萬,發放獎金總額456.33億,領獎金人數98.1萬,領獎者的人均年額46,484元——但若把分母錯放成「全部參加者以及消費者」,得出的就會是刻意矮化的幻覺。產業何其龐大,分母放錯,邏輯就崩盤。
我在制度設計、講師培訓與企業輔導現場看了30年,愈發相信:收入不是玄學,是「制度、行為、責任」三位一體的結果。這篇長文試圖把「道理」與「算法」說清楚:先用公平會數據建構尺度,再以制度參數做可重複的下限估算,最後把每一種獎金背後的必要技能與工作內容點名出來。你也可以抱著懷疑看完——越是懷疑,越要把算式算到底,這才是對自己與產業的負責。
先把尺寸量準,產業的盤面與公司級距
2024年底,完成報備並受調查的直銷公司335家,總營業額1,055.06億。人口面上,參與直銷占全國人口約15.25%。若看公司結構:訂貨人數未達1,000人者221家(65.97%),訂貨人數1,000~5,000人者70家(20.90%);也就是說,多數公司都在5,000人以下的長尾市場運作。這些門檻本身,正是我們估算「最低可得」的兩個典型情境(1,000人以下、5,000人級距)的合理依據。
當我們談「收入」,請先把角色分清:有純消費者、以銷售為主的經營者、承擔輔導責任的中階經營者、再往上是必須維護與領導系統、能承接公司戰略的領導人。沒有任何一筆獎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們對應的是可觀察、可訓練、可複製的行為集合:開發與成交、協談與會後會、會場運作、講師能力、以及全年不間斷的定聚與帶隊。
制度參數:把假設擺到檯面上
為了讓不同公司可比、讓計算可複製,我採用一組公開、保守且可驗證的制度參數:以「曾訂貨人數」為母群,假定其中約10%為經營者(含銷售者),能領到組織輔導的核心經營者為訂貨人數的3%;個人每月直接推薦業績3萬元,組織(及其直推)每月30萬元;零售/推薦獎金15%;領導者約為訂貨人數的1%,高階領導約0.1%,分紅在小規模公司以3%計、5,000人級距以5%,高階分紅2%。所有推估一律以此為前提。(公平會調查獎金總撥發平均值在43.25%)
這些不是「灌雞湯」的數字,而是現場管理與合規制度裡最常見、也最保守的配置。你可以拿著這套參數,換上你的公司數字去試,算式會說話。
兩個情境,算出「最低可得」的下限
情境A:年曾訂貨人數≦1,000
在1,000人以下的公司裡,假設10%為經營者,則活躍經營者約100人;其中3%(約30人)具備可領組織輔導的資格。若每位經營者能穩定帶出30萬元的直推組織月業績,合計約300萬元/月。
這時,個人零售/推薦的「最低可得」幾乎是基礎體能測驗:3萬×15%=4,500 元/月。到了中階經營者,若把300萬×5%(輔導+領導池)等比撥付30人,約5,000元/月。領導分紅按3%撥給1%的領導人(約10人),300萬×3%÷10=9,000元/月。高階領導按2%撥給0.1%(常見是一位),300萬×2%=60,000元/月。就此,4個角色的月度最低可得可整理為:銷售者4,500;經營者9,500;領導者18,500;高階領導78,500元——這是在行為到位與制度合規下的可驗證下限。
有人會挑眉:「怎麼這麼『普通』?」是的,因為我們談的是下限;它的價值在於,當你把「可觀察的行為」做到標準化,不需要天賦也能達成。這就是直銷作為職能階梯,而不是玄學賭局的關鍵。
情境B:年曾訂貨人數≧5,000
當母群擴大到5,000人,10%的經營者約500人;3%的可領組織輔導者約150人。若每位經營者能穩定帶出30萬元的直推組織月業績,合計來到1.5億元/月,尺度放大,領導責任與分紅池的乘數效果立刻浮現。
此時,個人零售/推薦仍是3萬×15%=4,500元/月(基礎體能)。但中階經營者的下限,已從情境A的5,000元/月,躍升為1.5億×5%÷150=50,000元/月。領導分紅在5,000人級距通常以5%撥付,1.5億×5%÷50(約1%之領導人)=150,000元/月。高階領導分紅依2%以0.1%的人數(約5人)等分,1.5億×2%÷5=600,000元/月。綜合來看,四個角色的月度最低可得約為:銷售者4,500;經營者54,500;領導者204,500;高階領導者804,500 元。你若認為數字漂亮,其實這還是低標中的低標。
如果再質疑一次,當然應該質疑,歡迎把獎金比率、達標條件、留存率、毛利結構等參數全部換掉再算一次。我只主張一件事:在任何合理參數下,當行為真的被做到、被複製,制度的回饋會以可預期的方式出現。
每一筆獎金,都是行為與責任的交換
「零售/推薦」靠的是市場開發、邀約、B角色技能與成交;「輔導」要求你學會小A角色,協談、強化下線、協助成交、支援會後會;「領導」不只講一次,而是持續建立小型聚會、扮演講師、訓練角色、維繫定聚;至於「分紅」,那是跨體系服務與承接公司策略的舞台,你得能站上OPP與教育訓練,推動年度計畫,這些都不是「憑空習得」,而是可被同儕審視的現場工作。
這裡容我放個小幽默:有些人把「分紅」聽成「分福」。不,這不是福報,是責任報。你服務得越多、承擔越重,制度就把「更多的波動」分配給你,好時你獲得放大,壞時你得扛住風險。這正是商業社會的公平。
為何「平均數污名化」站不住腳
如果你把98.1萬領獎金參與者都當作「經營者」去平均,那當然人人都「收入偏低」。但產業裡領獎金的大多數都是消費者的回饋,領4000~5000元可以過日子並堅持下去的,只存在媒體大放闕詞的傲慢人士。
分母放對了,人群才不會被抹平;更進一步,應該以角色分層、活躍度、中位數與分位數去描述。這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真實:真實才能指導學習路徑,才能讓一個新人知道自己該練的是邀約與成交,還是會後會與小型聚會;也才能讓一個準領導知道,他需要換掉的不是人,而是系統與節奏。
給惡意攻訐直銷且不專業的網路頻道三個建議
- 按角色分層披露:請分清消費者、銷售者、經營者、領導者,不要再用一個平均糊掉。
- 按活躍度披露:至少分清誰是消費者、誰是經營者。
- 制度參數透明化:公開零售/推薦比率、輔導/領導分紅比率與達標條件;同場加映,請用中位數與分位數而非只用平均。
這三件事,不僅讓社會討論回到常識,也幫企業吸引到真正適配的經營者。
東方管理哲學的底層邏輯:助人而成己
孔子談「仁義禮智信」,是可被實踐的德目;老子說「功成而不處」,提醒我們把光環還給系統與他人。直銷制度的四類獎金,本質上就是把「助人」這個行為步驟化、標準化,讓幫助他人完成銷售與成長的人獲得回報。你帶會場、你講課、你輔導,你把夥伴托舉起來,制度就把屬於你的那一份分給你。這比起把大家丟在平均數裡,要誠實得多,也文明得多。











![[九型人格專欄]【上集】九型人格的習慣策略:掌握您性格類型的成功密碼](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84416117_122148183224564414_2022793461796062593_n-360x180.jpg)
![[九型人格專欄]【上集】九型人格的習慣策略:掌握您性格類型的成功密碼](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75124989_122138600534564414_5098057897882802451_n-360x180.jpg)
![[九型人格專欄]【下集】九型人格的習慣策略:打造專屬成功模式](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85825496_122150271926564414_9054305621568034742_n-360x180.jpg)
![[九型人格專欄]【上集】九型人格的習慣策略:掌握您性格類型的成功密碼](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82962107_122147791340564414_6695923268119771423_n-360x180.jpg)
![[老鬼譚直銷專欄]邀約到場不是結束,而是成交的開始](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82024255_4003090606632661_4408849211036270947_n-360x180.jpg)
![[老鬼譚直銷專欄]想賺錢卻不想學?](https://www.worldview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5/05/481820331_122146449434564414_9052605497599197724_n-360x180.jpg)








































-360x180.jpg)




























欣賞謝德祥副總(右)在裝修業的專業實力,並認為天然防潮石膏磚)-360x18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