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和伴隨而來的海嘯所引發出的在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的核事故。這次事故在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ES)中被分類為最嚴重的7,與車諾比核事故同級,也是全球目前僅有的兩個7事故之一。在2015年3月調查發現,爐心內所有核燃料都已熔毀。此次事故更是東日本大震災的次生災害之一。截至2019年3月,這次事故造成的受災區域面積幾乎與名古屋市相同福島核事故後,用了大量水來冷卻反應堆,多年累積之下,1000多個巨型儲水罐漸趨飽和。而為解決這一問題,2021年日本內閣通過排海方案。日本東電公司在福島海邊,建了一個處理廠。經過處理後的水將再被注入一個比游泳池略小的水槽中,用海水稀釋100倍。如果檢測符合排放標凖,就會通過管道排到距離海岸1公里的大海中,這一過程將持續30年。
在2023年8月24日中午12時日本政府正式啟動核污水排海的機制。在過去四輪核污染水排放中,日本已向海洋排放了大量放射性物質。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已於2024年4月19日啟動了第五輪核污染水排放。按照此前幾輪的排放規模,本輪預計同樣會排放約7800噸核污染水。根據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的計畫,他們計畫在2024年完成七輪核污染水排放,預計總量將達到約54600噸。而三十年排放下來的總量預估則是高達一百萬噸。
而由於核廢水裡的氚無法去除,當東電有計劃將摻有氚的污染水進行稀釋後排放到海洋之中,則受到日本當地很多漁民持反對意見,日本天主教主教會議和韓國天主教主教會議也公開反對排放計劃,並得到漁民、當地縣理事會及濟州道知事元喜龍的支持,在這一點上,即便東電方面堅稱氚是安全的,而對此也產生了很大爭議。最重要的是因核污染水曾直接接觸核子反應爐爐心,此行為引發週邊海域的國家嚴重關切。更有高達84%的韓國人不希望日本排放核污水。
而這些核污水中氚的含量最高,這種元素從外部對人體造成輻射的可能性不大,但透過海洋生態食物鏈的結構,最終有可能會大量地進入到我們的人的人體後,輕則導致疲乏無力、嗜睡、食欲減退等,累計到一定劑量後,可能會引起慢性放射病,甚至致癌。而同時,也有根據國外專家研究指出,核污水中含有碳14將帶有損害人類DNA的潛在危險。首先是DNA損傷和細胞突變:核輻射可以直接與細胞內的DNA相互作用,導致DNA鏈斷裂、堿基改變和細胞基因突變。這可能影響細胞正常功能和遺傳資訊的傳遞,增加癌症發生的風險;其次是癌症發生:多項研究已經指出,核輻射與多種癌症類型的發生關聯密切。長期接觸高水準的輻射會導致白血病、甲狀腺癌、肺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而高劑量的核輻射暴露可以引起輻射病或急性放射病。這是指在短時間內大量接受輻射,導致嚴重的放射性損傷。症狀可能包括噁心、嘔吐、頭痛、疲勞、造血功能抑制等,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死亡;而廣島核爆顯現出,核輻射還可能對人體的生殖細胞造成損傷,導致基因突變和遺傳缺陷的出現。這可能影響子代的健康狀況,增加遺傳性疾病和畸形的風險;不論是長期或是短暫接觸核輻射都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受損,使人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以便是長期低劑量的核輻射暴露,雖不會立即引起明顯的症狀,但潛在的健康問題可能長期累積。這包括慢性疾病、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問題等。這些潛在會造成人類的疾病的問題,很可能都不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發生,而是會經由長年累月的堆積下來之後,在我們的下一代或是人類的後代之中才會產生的。
海水覆蓋了地球約71%,海洋更是地球水圈的主要成份,也是地球所有已知生命的起源,是碳循環之一,也影響氣候及天氣形態。核廢水排入海洋之中,影響的不單單是北太平洋圈,還會透過氣候及天氣的型態,形成雨水,降落到我們平常生活的土地之中,進入到我們的日常飲水及農作之中,這些都是具備必然的可能性及不可預測性的情形,不論是各地方的民間或是政府都應正視這一百萬噸核汙水的來源及去處,不應冷漠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