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立驌/屏東報導
在都市化浪潮下,地方特色與文化逐漸被侵蝕,屏東縣里港鄉載興社區今(16)日於里港鄉圖書館藝文展覽廳舉辦《磚仔地采風輯》繪本發表會。這本繪本凝聚了社區志工與居民的心血,歷時數月完成,共展出28幅手繪與攝影、AI科技結合的鄉土畫作,吸引逾百位居民參與,場面溫馨熱鬧。
這項計畫由教育部「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方案推動,在專業老師黃麗瑾指導下,參與的志工多數是「零基礎」學習者。他們一方面學習構圖、色彩與繪畫技巧,一方面走入田野,訪談社區耆老,並透過手機拍攝家鄉景象,再融合AI文生圖技術,將人文故事、地方建築、自然風光與特色產業轉化為畫作,編輯成完整繪本,成為凝聚社區情感的文化結晶。

發表會現場以畫作環繞展場,宛如一條「時光走廊」,引領觀眾回望磚仔地的歲月風景。許多長輩駐足凝視畫作,邊看邊與晚輩分享往日時光。活動並安排六位「繪圖阿嬤」以最親切的鄉土語言,現場口述家鄉故事,溫暖的敘事讓展覽更添人情味,觀眾聽得聚精會神,不時點頭附和,笑聲與回憶交織,彷彿一場社區的跨世代對話。
里港鄉鄉長徐國銘致詞時表示,《磚仔地采風輯》不只是一本文字與圖像並茂的繪本,更是珍貴的文化紀錄,凝聚了整個社區的力量。他強調,這是屬於地方的「文化地圖」,將為下一代留下認識家鄉的重要資產。
屏東縣議員陳明達也特別到場致意。他盛讚載興社區用藝術記錄地方故事的努力,並指出這樣的行動不僅保存了文化,也讓年輕世代有機會重新理解與親近自己的土地。致詞後,他走到畫作前與鄉親互動交流,仔細聆聽長輩們對於作品背後故事的補充說明,並與現場居民合影留念,氣氛熱烈,展現濃厚的人情味。
專業指導老師黃麗瑾則感性指出,看著志工們從不會拿畫筆,到能夠獨立完成細膩作品,令人動容。這些畫作不僅展現技術上的成長,更透過色彩與線條,表達對土地深厚的情感與熱愛。

來自社區的創作者、被稱為「磚仔地媳婦」的姜皓晶,也在現場分享心情。她說,透過創作重新走遍家鄉角落,聽長輩說故事,讓她感受到土地的溫度與人情。她希望這本繪本能讓更多人看見磚仔地的美麗與故事。
活動最後安排茶會,居民們邊品茗邊討論畫作中的人與景,氣氛輕鬆愉快。參與者紛紛表示,這樣的藝術與文化結合,不僅讓大家重溫共同的記憶,也拉近了彼此心靈的距離。
《磚仔地采風輯》不僅是一項藝術創作計畫,更是一場社區文化行動。它透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讓家鄉的記憶得以延續,讓地方文化在現代生活的脈絡下持續發光,成為屏東地方文化再現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