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煥
近期HTC VIVE Eagle AI 智慧眼鏡的推出,確實在市場上掀起了一股熱潮,甚至在視障社群中也引發了熱烈討論。對多數人而言,這是一款結合潮流與科技的新玩具,但對視障者而言,它背後代表的意義遠比潮流更深。人們期待的不只是時尚配件,而是一種能改變日常、翻轉運命的可能。如果說智慧眼鏡是新的消費科技,那麼在視障者心中,它更應該是第二雙眼睛。
視障朋友對智慧眼鏡的渴望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多年來,我們使用白手杖、導盲犬、語音辨識軟體,雖然讓生活多了一些便利,但仍然無法解決「看不見」這個最根本的困境。當 AI 技術愈來愈進步,許多人開始想像眼鏡不只是遮蔽眼神的墨鏡,不只是傳遞聲音的藍牙耳機,而是能真正接收影像、解讀文字、協助導航,甚至讓遠端志工即時陪伴的「延伸眼睛」。這種科技如果能夠成熟,將不只是帶來便利,而是從根本上翻轉視障者的生活。
當前的智慧眼鏡雖然已有部分文字辨識和語音報讀的功能,甚至可以搭配不同的 AI 助理來回應使用者的問題,但這仍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能夠落實平權的產品,應該要讓使用者根據需求自由切換各種 AI 應用,甚至結合專為視障者設計的服務,例如遠端協助平台 Be My Eyes。想像一下,當視障者走在馬路邊,不必擔心紅綠燈或障礙物,因為眼鏡裡有即時的導航提醒與遠端志工的陪伴;當視障學生坐在書桌前,不再需要仰賴別人錄製有聲書,而是直接透過智慧眼鏡將課本內容轉為語音,即時成為伴讀的家庭教師。這樣的眼鏡,不僅僅是工具,更是守護者,是人生路上的陪伴。
其實,這樣的想像不只是技術幻想,而是與國際人權潮流接軌的必然方向。《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明確指出,無障礙是人權的核心。科技的使命,應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充分有效參與社會」,而不是讓弱勢者再度被排除在外。智慧眼鏡若要成為真正的「神眼」,它就不能只是少數菁英的潮流產品,而要是照顧到視障朋友需求的無障礙設計。這不僅是產品設計的議題,更是社會責任的展現。
所有投入智慧眼鏡開發的廠商,都應該明白,企業社會責任不是附屬的宣傳口號,而應從產品構想的第一天就開始實踐。如果在設計階段就能邀請視障者參與,讓使用者直接提出需求,讓開發者真正理解「生活裡的痛點」是什麼,那麼產品的成功率自然更高。與其事後再補救,不如一開始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樣的共同設計,不僅符合國際潮流,也能讓產品更貼近人性。
對於視障者而言,最迫切需要的功能是兩大方向:一是「替代眼睛」,例如文字即時轉換語音、場景自動描述、物品辨識,讓人能夠快速理解周遭環境;二是「延伸眼睛」,透過網路與遠端志工、家人連線,得到即時的導引與協助。若智慧眼鏡能同時兼顧這兩個面向,再加上長效電池、旁白手勢操作的無障礙介面,便能真正落實「無礙參與」的價值。
好的設計,其實不只對視障者有幫助,也能成為普世科技。例如導航與環境提醒功能,同樣能服務銀髮族群;即時翻譯與朗讀,不僅對學生是伴讀老師,對外語學習者也是隨身教師。當科技為弱勢而設計時,它其實也在為全體社會創造價值。這樣的思維,才能讓一款產品跨越小眾,走向真正的大眾化。
或許有人會懷疑,智慧眼鏡真的能被視障者大量採用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如果它真的能兼顧安全、學習、生活便利,那麼它將不再只是「想要」,而是「必需」。這副眼鏡會像白手杖一樣成為日常,甚至可能比白手杖更貼近使用者的生活。它將不再是冰冷的硬體,而是一雙充滿靈魂的「神眼」。
在台灣,科技常被賦予「護國神山」的角色,如今我們更需要一副「護國神眼」。它不僅僅是守護經濟的象徵,更是守護人性的展現。對視障者而言,神眼就像媽祖溫柔的眼,為我們看清前方,為我們避開障礙。若有一天,所有廠商研發出的 AI 智慧眼鏡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它不僅會改變科技的價值,更會改變我們看待社會弱勢的態度。
筆者身為重度視障者,真切期盼未來的 AI 智慧眼鏡廠商,不論是國際大廠或本土品牌,都能邀請我們一起參與設計,讓介面更友善、功能更實用。當科技能真正服務到我們這群在黑暗中摸索的人,那才是 AI 最動人的使命。那時候,我們戴上的不只是一副眼鏡,而是一份安心、一份尊嚴,也是一種屬於台灣的溫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