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先把印好的資料整紙、對齊,放入夾紙槽,再按下啟動鈕,夾紙槽往前推進進行膠裝…」賴昱全的生活,就像這台印刷機,大多時候穩定前行,印出一頁頁踏實的人生色彩;偶爾也會卡住,發出不協調的聲響,需要時間修復,重新出發。從小,昱全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同。癲癇症讓他必須時刻注意自身狀況,也讓他學會和這份不同「和平共處」。
國中畢業後,家人為了保護他,讓他在父親的修車廠幫忙,一待就是十六年。那段日子平淡,卻也為他累積了責任感與工作韌性。直到31歲那年,在父母的鼓勵下,他決定踏出熟悉的家門,迎向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他參加了腦麻協會的職訓課程,並在職業重建人員劉老師的牽線下,來到勝利數位設計印刷中心(庇護工場),從零開始學習印刷流程、裝訂技巧,走進職場,也打開了生命的新篇章。那一年,是他人生的轉捩點。
每一個細節都要到位,因為交到客人手裡的東西,一定要完美。
昱全對工作的自我要求,不輸任何人。他會用大拇指反覆確認每一本書冊是否推到底,只為了確保裁切時的尺寸一致;摺紙袋時,他更是一絲不苟,每一個折角都要對得精準,毫不含糊。這份堅持,來自母親的身教。「我媽媽開早餐店,每天凌晨四點多就起床,一年365天幾乎沒有休息過。她總說:做事情要有責任,不要怕苦。」
▲ 昱全仔細對好折角。(圖/庇護工場提供)
在耳濡目染下,責任成了昱全工作上的信仰
走過職場十年,昱全說:「我用自己的雙手,在這裡努力了十年。我是一位身障者,但我能自食其力,這讓我感到光榮,也很感恩。」
幾年前父親離世後,昱全看著媽媽依舊辛苦持家,他心疼,也更堅定要肩負起家庭的一份責任。於是,他存錢,在員工旅遊時帶著媽媽飛往日本與澳洲,圓了母子倆的第一次出國夢。那一趟旅程,不只是旅行,更是他對母親的深深報答。
穩定的工作,也讓他能分擔房租,減輕媽媽負擔;有空時,他也和朋友一起參加動漫展、看棒球賽,在生活中找到熱情與陪伴。
「我真的很珍惜這份工作,也還有好多要學的地方。」昱全眼神堅定地說。
「在這裡,不只是學會工作,更學會了與人相處。」他感謝主管與同事的耐心陪伴,行銷專員麗梅教他如何表達自己,就服員德文則教會他工作的方法與邏輯。「他們總說:我們都是同事,是平等的夥伴。」那一句「平等」,在昱全心中如陽光照進心房,溫暖而踏實。
▲ 昱全用手指確認每張紙都有對齊。(圖/庇護工場提供)
「在庇護工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狀況。我們的工作速度可能沒那麼快,但我們願意努力、願意付出,這一點,跟每一位工作者都是一樣的。」
他希望社會能用平等、尊重的眼光,看見每一位身障者的努力,而不只是他們的限制。
勝利數位設計印刷中心自民國101年成立至今,已有無數像昱全一樣的工作者,透過庇護工場證明自己的價值。臺北市目前有42家庇護工場,它們如一座座橋梁,連接起希望與機會,讓身障朋友走向更寬廣的職涯道路。
昱全的故事,不只是個人的奮鬥史,更是一段關於責任、堅持與尊嚴的書寫。他用十年的時間,一刀一摺、一頁一書,印下的不只是職涯軌跡,更是一段動人的人生印記。
以責任為筆,以堅持為墨——賴昱全寫下職場十年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