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是山西的一個劇種,為漢族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外省稱之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於山西中、北部及陝西、內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
晉劇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柔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晉劇在張家口的興起可以追溯到明朝的中期,隨著大批晉商進入張家口經商的同時,把晉劇也帶到了張家口,從此晉劇在張家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因此張家口也成為了晉劇的第二故鄉。
晉劇是在清康幹年間山陝梆子腔流布到張家口,與當地民歌、秧歌劇等民間藝術融合而成的地方戲曲,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包容了山陝梆子、中路梆子的基本形態,吸納京劇、河北梆子、北路梆子等劇種的優長,導入當地秧歌、民歌等地方民間藝術元素,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張家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劇傳承人李萍出生於1964年,父親李進德和母親張桂英都是河北藝校第一屆畢業生,父親後來成為市晉劇一團鼓師,母親則是市青年晉劇團的小旦。
受家庭影響,李萍從小生長在家耳濡目染,等於是在劇場裏長大,自小喜歡晉劇,她12歲的時候就考入張家口地區戲劇學校,開始正式學戲。
晉劇唱腔優美流暢,道白字清韻圓、音樂格調鮮明多彩,表演行當突出個性;劇碼豐富,文武戲皆備,傳統戲有500多個,現經常上演劇碼有百餘個。
但是,李萍說要成為晉劇演員非常辛苦!
因為打小就要練基本功,比如她從12歲進學校以後,就開始系統規範學習戲曲的四功五法,每一位戲曲演員都是這樣經歷過來的。
談到現在晉劇的傳承上的一些困難,李萍老師說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逐年重視,作為非遺傳承人肩上的擔子非常重,像是如何把他們這一代學到的東西完整傳給下一代讓他們繼續發揚光大,以及如何讓更多青年觀眾走進劇場欣賞傳統文化,這些是重中之重的問題。
「臺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李萍從藝40多年,愛戲成癡,一說起戲來,她舉手投足,風采依舊!她希望晉劇能繼續發揚光大,希望各地能提供更多演出機會,讓青年晉劇演員們有大量的機會來展示自己,讓他們看到希望;所以她呼籲要多為青年演員搭建這樣的平臺,讓他們多有機會鍛煉成長。
如今,已過天命之年的她,依舊堅持下鄉演出;舞臺下,她不遺餘力指導學生,挖掘優秀戲劇人才,讓梨園薪火傳承發展。
一切就是因為「使命感」使然! 李萍除了為群眾演出,還要加緊培養戲劇人才,讓晉劇的文化瑰寶有更多人熱愛、有人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