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自由撰稿人
時間重回2023年8月24日中午12時,日本正式啟動核污水排海。在過去四輪核污染水排放中,日本已向海洋排放了大量放射性物質。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已於2024年4月19日啟動了第五輪核污染水排放。按照此前幾輪的排放規模,本輪預計同樣會排放約7800噸核污染水。而根據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的公開計畫中載明,他們計畫在2024年完成七輪核污染水排放,預計整體排放總量將高達到約54600噸。
而根據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對日本核廢水污染擴散的計算結果顯示,洋流會帶著污水在整個北太平洋迴圈,影響的沿岸國家和地區有高達十餘個,核廢水會順著洋流在北太平洋繞一圈。更從核廢水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而鄰近日本的朝鮮半島、大陸的沿海及臺灣地區將會首當其沖,而由於福島核污水淨化不完全,含有的核素具有極強放射性與毒性,將會形成長時間的輻射危害,並可能誘發疾病和基因突變,這些危害是不可逆的。福島核污水主要運用多核素去除系統(ALPS)處理,該系統是通過化學沉澱法和吸附的方法,截留和分離污水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經過該系統處理過的福島核污水中仍含有氚、碳-14、鍶-90、碘-129、鍀-99、鈷-60等放射性核素,將這些核污水直接排放入海,一旦通過海洋生物進入食物鏈,會通過食物鏈傳導和累積放大效應,而每次核廢水的排放,不僅僅是對單一地區的影響,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還會影響到全球的海洋生態。
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海,嚴重破壞北太平洋海洋生態系統及漁業資源,進而影響周遭國家水產業,其中以台灣為例而言,台灣每年在水產業的經濟產值達數百億元新台幣。汙水排海對臺灣附近海洋生物造成放射性污染,嚴重損害臺灣海洋生態系統及海洋生物多樣性,更會對臺灣的海產品貿易和漁業造成巨大衝擊及難以估量的損失。自2013年福島核污水洩漏事件以來,曾多次檢測出於太平洋海域打撈出的魚類含有放射性物質。例如,2019年福島縣魚聯曾捕獲到銫元素嚴重超出標準的“斑甕鰩”。2020年,菲律賓科技部核研究所發現,西菲律賓海的放射性物質呈上升趨勢,從珊瑚蟲身體中分離出了超常濃度的碘-129。不論間接或是直接的種種跡象,都能夠顯現出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海,對周邊地區及國家,乃至全球的海洋生態,都會造成不可預測的影響及危害,政府及民眾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不要把危害留給下一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